2017年的NBA赛程结束,回首2017年的勇、骑总决赛,有值得深思之处。6月13日,NBA总决赛落下帷幕。勇士顺理成章地成功卫冕,骑士意料之中地铩羽而归,令人出乎意料的似乎只有裁判的过度干预比赛,以及球迷间的互喷和对裁判的口诛笔伐。裁判水平太差?过多商业操作?比赛不公平?缺乏体育精神?未必!规则是公平的前提,我们看得懂篮球,却没看懂规则。
根据不同的适用性,规则也有大小之分。所谓小规则,适用于简单性的、短期性的事务。比如说,答应了儿子,考100分就给买玩具,到时候孩子考了100,你却不给他买,你不守规则。这种情况适合用小规则去处理,事情很简单。就是分数与玩具的关系,而且过程是短期的、紧迫的,因为你不买的话,孩子分分钟哭给你看。而大规则适用于那些高端性、长期性、复杂性的事务,这里显然不能以一时的是非对错作为判断标准,毕竟我们都是大人了。
我们都知道篮球比赛中不可能每一哨都公平,因为裁判不是机器,总会有误差,而且他要保证整场比赛的流畅性,最终确保比赛的相对公平。在大型赛事中,我们不能局限于这些细微末节,不仅是一个哨子,甚至是一场比赛、一个系列赛,从大的视野看,这些都是小之又小的。
NBA是世界顶级篮球联盟,也是最公平的赛事创造者,这里不但有最高水平的篮球运动员,还有着最专业的裁判机制。骑士0:3落后于勇士,裁判的哨子自然偏向了骑士,让骑士至少赢一场,从而延长系列赛,这就是不公平?这就是阴谋论?从接触NBA时起我们就知道季后赛的这种特点,裁判的哨子会尽可能偏向大比分落后的队,因为延长系列赛就是增加联盟利润。这种吹罚标准是一直延续下来的,不是针对勇士而专门制定的,也就是说,如果是勇士0:3落后于骑士,裁判也会同样偏向勇士。这就是童叟无欺,这就是大规则,这才是大人的游戏规则,这才是“长时段”、“大历史”下的公平,而不是小孩子的哭闹标准。
没有工资你还愿意上班吗?NBA是商业联盟,本质上是要盈利的,而不是做慈善。没有利润的话,人家凭什么创造和传播篮球文化?别去过多批评联盟的唯利是从,不要抱怨NBA的商业操作,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商业化运转的话,我们连比赛都看不上。NBA全球化的前提是商业化,如果没有赞助商投资,键盘侠们能保证联盟的利润吗?不通过商业操作来保障赞助商和联盟的利益,赛事机制就无法运行,那我们还能看到NBA比赛吗?要知道上次NBA停摆就是因为劳资矛盾,说到底就是钱的问题。
世界上的球迷大致可以分为三种,1.懂球的2.不懂球的3.部分着火的球迷。第三种最为引人注目,他们随时都可以战斗,直接或间接地攻击对方球迷和裁判,或谩骂或讽刺。他们是新时代的红卫兵,嫉恶如仇的小斗士,激情又不失可爱。不管他们做出了多大的破坏,我觉得我们都应该予以宽容和理解,毕竟小孩子得不到心爱的玩具是会哭会闹的,别去计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