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不是用来抬杠的,也没有任何所谓的“洗白”。
大年初一,男足踢输了!网络上一片“添堵”的抱怨,声音主要分为两类:
一类是懂球的人怒喷男足1:3不敌越南,有的人甚至把“娘”都用上了。
一类是不懂球的人把男足“征战”越南失利当做一个“梗儿”,极尽嘲讽!
男足被调侃的那些年社会上,喷男足可谓有着悠久的历史,并非起源于最近这场对战越南失利的比赛,粗略估算大约30年有余。
在民间,球迷私底下有没有调侃男足,我们并不知道。但从媒体方面来看,男足被调侃最有趣的一次应该始于1991年。
那年春晚,相声演员牛群冯巩组合倾心表演《亚运之最》小品,当中有一个梗,是这样说的:
什么最香?
亚运村饭菜最香。
什么最臭?
中国男子足球队临门一脚,那脚最臭。
什么话最伤人?
有些球迷的话最伤人:中国足球队脚太臭,不如回家卖土豆。
随后是1997年,同样是牛群冯巩的小品《两个人的世界》。也是对男足进行了颇有趣味的调侃,说:
知道为什么男足这些年连亚洲都冲不出去啊?
就因为绿茵场上少了11个女的。
再是1998年,牛群冯巩《坐享其成》小品里,二人再次对男足说笑一番:
嘿!就这速度,我还真找着一点高峰的感觉。
没错,中国足球队要有你这速度早出线啦!
从1991年开始,男足成为不少曲艺明星的相声小品“包袱”。虽然在球场上没有发挥出出色的成绩,但在曲艺界成为大咖信手拈来的“素材”。姜昆与唐杰忠的《着急》、黄宏与宋丹丹的《回家》、赵本山与宋丹丹的《火炬手》……
在2002年,男足出线后。冯巩与郭冬临的《台上台下》对男足充满鼓励和褒扬的词汇,说:
说竹板这么一打呀,别的咱不夸,夸一夸,中国足球终于出线啦。中国足球队呀,那是亿万人牵挂,几代人前仆后继青丝变白发。
老一辈艺术家蛮有意思的,看球归看球,侃球归侃球。踢得不好的时候,批评调侃一下。踢得好的时候,加油鼓劲一下。
说实话,老一辈球迷与老一辈艺术家一样,看球与侃球分得很清楚。作为一个球迷,有着对体育竞技的基本理性和对足球的清晰认知。
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信息传播速度呈现出井喷式发展,以及各路球迷的大量涌入,男足慢慢地沦为“破鼓万人捶”的地步。
社会上,球迷也由“看球侃球”变成“喷球黑球”。
笔者作为一个足球运动门外汉,一个从小没有完整看过一场足球比赛的人。深深地感觉到:
现代人看球已经不是一个体育问题,而是一个社会问题。
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跳出“足球运动”本身,除了谩骂、狂喷、暴躁以外,是否能够安静地看待男足以及足球运动本身。
因为男足大年初一败给越南,此事在网络上持续发酵,引起五湖四海的网友讨论。有人剖析问题所在,有人指出破解方案,有人连讨论都省了,干脆直接开喷。
笔者大体翻看过一些网友的声音,不排除有一些比较中肯的观点,但很大一部分网友更多地是站在阴谋论的角度去看待此事。
实际上,有些网友多虑了。足球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,在运作流程以及结构设计上没有任何问题。
但它为什么难以突破“出线”的诅咒呢?笔者想从其他角度,聊一聊这个问题。
“骂”只会适得其反平心而论,最近打开网络,只要看到男足的资讯,再看看评论区的骂声,隔着屏幕都叫人心疼。
男足实在被网友骂得太惨了。
无论是网友抱着“恨铁不成钢”的初衷,抑或是怀着“看热闹不嫌事大”的心态。
球也输了,骂也骂了。痛定思痛,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,谩骂真的有用吗?
我想到一个生活中类比案例。比如,面对一个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。家长和老师采取谩骂体罚的方式,是否真的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成绩。
说一点自身的感受吧。
笔者从小数学不是特别理想,侥幸的时候能够及格,多数情况下及格是我的天花板。
那时候的老师和家长可没有现在有耐心,教杆和皮带“伺候”很正常。
遇到考试的时候,内心对数学的恐惧以及对分数的焦灼,实在叫人难受。
由己及人,笔者相信男足要比球迷更想赢得比赛。
作为正常的成年人,人都是要面子的。哪怕没有薪资,没有球迷支持,在国际性大比赛中,面对全球实况转播,肯定也有求胜的欲望。
但在长期积累的“不被看好”的声音下,的确会增加不少选手的比赛压力。
足球难度超乎想象男足在国际比赛的成绩确实不尽人意,但男足的水平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“菜”。
道德经里说,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。
男足的实力弱,那是跟强者相比而言。再加上,体育竞技本身的不确定性。
任何一项体育项目,经常会做出“新入老出”的调整。退役一批人,充实一批人。
那些能够入选的选手,至少在十多亿人口里属于本领域的高手,我们没有说百分百,但能够代表很大很大的概率。
假如有人非要抬杠的话,笔者也不想接杠,因为没有意义,除非实打实安排一场切磋。
千万别说“换作我,都比他们踢得好”“给我一半的钱,让我去踢”的话。
“你行你上”这句话,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适用。不信的话,你可以找当地的票友踢两把试试。
有句话说“骂球”的人大多不是真懂球也是有道理的,因为看比赛和踢比赛是两码事儿。
大多数网友是坐在电视机前喝着啤酒,就着花生米,盘着二郎腿看。生活在,迫于生活与工作的需要,真正到足球场踢两脚、摸两把的机会微乎其微。
足球是一项最为复杂的体育运动,且没有之一。十一个人拿脚踢,除了守门员,另外十个人还不能用手碰。
如此复杂的竞技游戏,不是球迷在屏幕上看得那么简单。
球迷看球属于“上帝视角”,整个足球场尽收屏幕中,而踢球的人要在诺大的场地里应对各种随时有可能发生的状况。
它不是队伍里有一两个“天才”选手就能够赢得。
很多人拿羽毛球、乒乓球,甚至篮球做对比。实际上,足球真的比那些体育运动的难度系数大很多。
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。篮球必然是看美国,足球看的是欧洲,乒乓球、羽毛球……咱们是老大。
这不是钱不钱的事儿,你要说钱的事儿,美国肯定比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财大气粗吧,足球照样干不过欧洲。
对男足的比赛感到不满意,可以就事论事,该批评的批评,该建议的建议,但是直接“喷骂”的话,绝非是看体育运动的正常心态。
谈一点生活感想笔者认为,“骂”始终不是一个正能量的表现。
仔细想想,它不是缺少选拔的人口系数基础,也不是缺少培养的能力,而是缺少一个踢足球的环境氛围。
闭目回想,我们身边有多少篮球场,有多少乒乓球场,有多少羽毛球场,又有多少占地面积10.70995亩那么大的足球场。
再说得实际一些,又有多少家长舍得让孩子“浪费时间”去踢足球。家长的心态是,有踢足球的时间,不如多刷两套试题,将来考一个好大学,找一份稳定的工作。
最后说一句,看体育竞技,最好的方式就是心平气和地去看,谁踢得好都值得肯定。没有必要,大过年的让自己不开心。
过完正月初六,所有人还不是照样回到朝九晚五,过着该干嘛干嘛的生活。
假期已过半,且行且珍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