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冠军档案】
陈静,1968年出生于湖北武汉,中国最顶尖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之一,前奥运冠军。
1988年,年仅20岁的陈静勇夺汉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,成为奥运会史上第一个乒乓球女单冠军,同时她也书写了3次参加奥运会、3次都获得奖牌的球坛佳话。
1992年,陈静定居中国台湾,之后代表中国台北参加了1996年和2000年奥运会。2003年,求知若渴的陈静成为华南师大心理学系的博士研究生,主要研究运动心理学。淡出竞技场后,陈静创立了广东陈静俱乐部,其球队如今是全国10支乒超球队中的一员。
楚天都市报记者戎钰
不服输、敢想敢做,这似乎是外人眼中武汉姑娘的共通性格。而这种特质,在中国乒乓球奥运冠军陈静身上,有着最淋漓尽致的体现。
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,自信的她写下字条:“为什么不选用年轻选手呢?”让正在纠结出赛名单的教练组大胆选拔年仅20岁的陈静为国出征,成就了奥运会史上第一个乒乓球女单冠军;
1999年,在竞技体育舞台上辉煌十余载的陈静不愿躺在“奥运冠军”的功劳簿上,她决定试水俱乐部事业,用20年的时间寻找乒乓球运动在竞技体育与全民运动之间的更多可能性;
昨日,当楚天都市报记者联系上陈静时,她言语间牵挂的除了发展得红红火火的乒乓球俱乐部,便是“如何为公益事业贡献更多力量”。回望自己写满荣耀的前半生,出生于1968年的陈静非常认可那句“性格决定命运”,“摆在我面前的每一个重要十字路口,我都可以选择更安逸和清闲的那条路,但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不会那样选。”
既然有机会比赛 就应该拿冠军
毫无疑问,陈静是那种极有天赋的孩子,从小打乒乓球的她很快就在同年龄段选手中脱颖而出,11岁时被湖北省队相中,15岁时进入国家队。
即便是在人才济济的国家队里,陈静依然是很特殊的一位选手,她的打法突破传统,杀伤力极强,尤其让外国选手很是头痛。
回忆起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,陈静很清楚地记得,当年的自己对“出征”是满怀期待的。虽然同期很多选手比她更资深,但她极其自信,认为自己有这个实力去奥运赛场上拿冠军。在教练组的一次意见征集中,陈静在写了推荐名单的纸条上加了一句,“为什么不用年轻选手呢?”她的自荐迅速得到重视,最终,她入选了汉城奥运会出赛名单。
回忆起当年这个有些大胆的举动,陈静口中已是时过境迁的平静和淡然,“我认为,即便没有这次递纸条,我应该也能去参加汉城奥运会,只不过这会让教练们的信心更大一些。”
对于顺利斩获奥运史上第一个乒乓球女单冠军,陈静也觉得顺理成章,“当年我们都觉得,既然有机会出去比赛,就是应该拿到冠军。我也不觉得我比队里其他运动员更厉害多少,只不过我更幸运一点,得到了这个机会去比赛。”
陈静在湖北省队的主教练冯梦雅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,陈静夺冠的那天,四面八方的人都涌到陈静家里,不管认不认识陈静,大家都在她家旁边放鞭炮,热闹得像过年。陈静笑着说,父亲曾向她复述说过当时的场景,“30年过去了,很多记忆都慢慢模糊了,但有些感觉永远清晰。就好像我每次听到‘手拉手’这首歌,就会回到1988年的那种情绪和感觉里。”
纪念汉城奥运30周年活动上的陈静和韩国名将
昔日赛场骄子 今朝商界精英
上世纪90年代,陈静曾赴美国求学,也曾代表中国台湾打球。到了2000年时,32岁的她手里已经握有3块奥运会奖牌,在乒乓球的竞技舞台上持续发光发热。2003年,她还一边经营乒乓球俱乐部事业,一边成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博士生,在人生新跑道上走得愈发多姿多彩。
专门研究心理学,源于陈静做运动员时的观察。“在我们这种最高水平的竞技比赛较量中,比的不光是技术,还有心理。你心态不好,技术就发挥不出来,那就白练了。我打球的时候,大家都说我的心理素质比较好,我就有了兴趣,想知道这是天生的,还是可以后天训练的呢?”
经过专业学习,陈静找到了答案:“我认为是可以训练的,所以我就要想办法,用更通俗的语言、更理论、更系统的方法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。”
而做乒乓球俱乐部,是因为陈静发现这个体育产业在国外已经颇具规模,在国内却鲜有开发。“我对这个有兴趣,也熟悉这个行业,那就从全民健身、举办赛事入手,进行学习。一开始我没有给自己压力,也没有设定目标,就是慢慢积累经验。”历经多年努力,广东陈静俱乐部已成为业内重要品牌,其球队也成为全国10支乒超球队中的一员。
从竞技舞台上的天子骄子,转型成为商界精英,其中的艰辛只有陈静自己最清楚。“肯定有很辛苦的一面,但我总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,再加上我还是有一点乒乓球情结,所以就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。”
艰难前行时,陈静从不会打退堂鼓,当记者问她,“明明贵为奥运冠军,为什么要这么辛苦?”她非常坦然地说:“奥运冠军都是当运动员时候的事儿了,现在都不当运动员了,还把这些光环戴在头上干嘛?我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,不想别的。”
体育是教育之本 会影响人的一生
2018年是汉城奥运会30周年纪念,陈静在那年的9月组织了一个意义重大的活动:她邀请了5位汉城奥运会冠军齐聚深圳,参加了很多公益性质的群众活动,用这种方式纪念30年前的荣光。
“在最后一天的晚宴上,我们播放了1988年大家决赛和得奖的视频,每个人看的时候都很激动,我看到那时候的自己,就觉得那个小姑娘还蛮可爱的。”陈静笑着告诉记者,她的孩子们当时都没认出来视频里的冠军就是自己的妈妈,“他们对我过去的事知道得不多,我也没提。有时候我教他们打乒乓球,他们不听,说只能听教练的。还问我:妈妈,你能打过我的教练吗?你有没有我的教练厉害啊?我只能不动声色地告诉孩子们,你们的教练啊,是妈妈的学生。”
分享育儿经时,陈静毫不讳言自己是一个“散养”风格的妈妈,“我不要求他们学习有多优秀,中等程度就好,但我对他们的运动是有要求的,会让他们踢足球、打乒乓球、游泳、帆船,都积极参加,保证每一天都有运动。”
陈静对孩子的这个要求,也是她经营俱乐部的一个重要起因。“我觉得体育是教育之本,它是对一个人人格的锻炼、意志品质的锻炼,它甚至会影响你的一生,我自己对此是深有体会的。”